Brunch Club第二期:與Andrew WU一道,我們從上海說起…… - 滬港青年會

Brunch Club第二期:與Andrew WU一道,我們從上海說起……

日期 : 2020-08-18



滬港青年會第二次Brunch Club在上週六順利結束啦!

這次活動的氣氛比上次更加熱烈,討論也非常精彩,乾貨滿滿。接下來就和我一起來回顧一下本次的Brunch Club活動吧~

本次Brunch Club 邀請到LVMH集團大中華區總裁 - “上海的兒子”Andrew WU 吳越先生在和我們一起享用美味Brunch的同時,以海關大鐘為引,和大家簡述上海的發展歷程,折射內地(尤其是上海)和香港的關係變化。

本次活動依然是由滬港青年會副主席葉向德為大家主持

分享環節

1927年上海成為“特別市”,脫離江蘇省管轄,1928年正式成為民國政府的“直轄市”;地標性的外灘海關鐘樓,就是在1927年建成的,緊靠旁邊的滙豐銀行大樓,令人聯想上海和香港的關係源遠流長。1928年1月1日,海關大鐘面世,每刻報時使用的音樂是英國皇家名曲“威斯敏斯特”。

在動盪的文革十年中,海關鐘聲奏響著“東方紅”旋律;十年後,百萬年輕人“上山下鄉”離城,即便有人口自然增長,上海居民淨總數還是減少了14.5萬。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中英公報決定香港回歸事宜之後的1986年,為迎接英國女王首次訪問中國,海關的鐘聲回奏“威斯敏斯特”。

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最初十年(1979年-1989年),上海並沒有快速發展,內地的開放實驗主要發生在廣東省,尤其創建了深圳特區;而香港經濟作為中國內地和國際市場的窗戶和橋樑,獲得內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憑藉國內經濟起步的需求,大大收益而迅猛發展。

1979年,香港GDP僅僅比上海的高了15%;但到了1989年,高了73%。

為了慶祝香港回歸,1997年6月30日零點,上海海關鐘聲停奏“威斯敏斯特”旋律,改成只有鐘聲。那年,香港的GDP比上海的高出76%,經濟發展處於黃金時期。

無可非議,香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促進、推動內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性的作用,更對內地市場和大陸消費者的國際時尚化做出十分重大的貢獻。

2003年5月, “非典” 來襲,很少有人注意到海關大鐘悄悄重啟了 “東方紅”旋律。

中國剛加入世貿組織,自信提升,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上海已開始騰飛;當年,上海GDP追過了香港的一半,並在2009年開始超越香港。香港經濟仍然在進步,但內地的發展大大加快了速度!

時光飛逝。在上海的海關大鐘90周年大修後,2019年暫時改用電子控制,等待英國原廠更換機械鐘的主要零部件;上海常住人口相比解放之前翻了5倍, “新上海人”占40%以上;上海的GDP已是香港的151%。

2020年,儘管“新冠”影響,全球經濟普遍萎縮,上海的恢復能力特顯強盛,預計年內會進一步領先香港的GDP。


Andrew的分享激發了大家的思考,以下是本次活動的精彩互動環節:

問題1:

請問您覺得香港年輕人該不該到上海來發展?

我覺得哪裡有智慧,哪裡有發展,香港年輕人無需拒絕。香港歷來有很多優勢,這毫無疑問,尤其在過去的四十年歷史中,香港對上海和對整個中國都一直有積極影響。

眼前的香港問題,是因為過去的20年裡大家缺失相互瞭解,一時難解,但我們今天共同努力,再往前走10年、20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事情能迎刃而解。大陸過去40年來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哪怕是一個極端很落後的深圳漁村,都能夠翻天覆地,變成一個很先進的科技之都;我們都具備這種變化的能力,要相信可以變好。幾十年前,肯定大多數人難以想像大陸會達到今天這樣時尚的程度。


我們為什麼要相信20年的可能?阿裡巴巴是20年的公司,騰訊是20年的公司 … 因為今天在大陸你一眼望去,所有偉大的公司幾乎都沒有20年的歷史;有些還更年輕,嗶哩嗶哩才10年吧。這個速度之快,你不留意就會茫然和失落了。內地的發展,香港年輕人不可無視。


有統計說,700多萬的香港人其實很少來過大陸,我不知道具體數字的準確性,但哪怕是來過的,香港的年輕人可能最多只去深圳羅湖一帶轉了就回去,還是對大陸非常陌生。這很遺憾,於是就缺少相對全面的見識。而內地的億萬人群,渴望開眼界長見識;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比如上海就有幾十萬人去了日本留學、打工等,這幾十年來還去了北美、新加坡等世界各國 … 這個很重要。

我覺得中國人跟外界的交往太重要了。香港青年人也需要打開眼界。


問題2:

上海跟香港很相似,都是開放的國際化城市,歷來都是作為一個橋樑樞紐作用。那麼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活在今天,吳總你會不會有一些prediction,現在青年人在今天可以怎麼去準備自己?

我覺得“prediction”不敢當,但我確實有很多經歷可以和大家分享。隨著年紀增長,我見證的歷史,今天會有參考價值。當我在1980年離開上海去加拿大的時候,我並沒有遠大計畫;但我擁抱了90年代開始的變化和機會。

我是1993年回國的,回來的時候很多同胞們還正準備出國。我的回歸,基於我的感受、觀察,跟隨著自我的熱情和興趣,感謝碰到合適的機遇。但當我進入這個國際時尚行業的時候,也沒有想到這行業在二十幾年之後會如此充滿活力、被人追捧。所以,年輕人要具備熱情,追隨興趣,願意付出。


回過頭去看,我認為今天的世界越來越精彩,因為中國億萬人走向精緻生活;大陸終於進入了中產階級社會,這個是很厲害的,給你們年輕人提供嶄新的機遇,但很多人沒有足夠的留意。李克強總理最近說到6億人口還是相對艱難,一個月只有1000塊人民幣收入,這是真的;但14億總人口中大概4億人已經形成中產,其中至少1-2億人在活躍消費是沒有疑問的。這是個了不得的大體量。


我們比較一下美國,世界第一大的經濟體,3億多人口中也只有1億人可算中產階級,今天可以明顯看到他們不如其前輩那麼感覺富裕和對前景樂觀,經濟發展不如前幾代的積極向上,品質和品味的追求恐怕也不再強烈。我們再比較日本,那裡有著全世界最精緻的中產階級,但國家總人口也只有1億多;他們在品質品位方面是我們的榜樣,影響了我們的市場,但人口嚴重老齡化,於是消費欲望正衰落,正常。


中國中產階級的市場體量能跟美國、日本有一拼,而這裡更具備優勢:無疑比前幾代人自信和優越,強盛的欲望,如此的年輕。今年疫情之前,我常說中國的高端消費者平均年齡比國外的起碼年輕近十歲、二十歲,那不誇張;疫情以來,感覺又年輕了5歲 - 因為許多青少年留學生“宅”到國內來了,來自富裕的家庭,他們也開始加入高端消費。

這裡,我並不僅僅在描述“首富”家庭的後代,而是在談北京、上海、成都、深圳比較富裕的上百萬家庭 – 中國內地現在每年出國留學的新人數在60萬以上了。所以,我們看好這個市場。這個國家有問題嗎?當然,大量的問題。但哪個國家沒有問題?!大陸市場的很多問題,需要不斷地調整和被解決;不同行業的的問題,有的來自時過境遷,情有可原。我看到的積極那面,都和年輕人有關。中國內地,天天還在創造出新的財富,這是事實。


機會和挑戰共存,但世界屬於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會更快的接受改變。

問題3:

現在新國潮崛起,包括像服裝服飾類的,像李寧這些,包括像位元組跳動,Bilibili這樣的科技公司以及新國潮正在崛起。那麼您是怎麼看待這樣一個變化的?

首先,我覺得這些變化是非常正常和積極的。我一直在說,這個國潮是“潮”在先,“國”在後;只有“潮”了才被消費者接受,並不是你姓“國”就“潮”。我還說過,此“國潮”並不是回到清朝!“中國李寧”沒有以民族服裝出現,而是吸收了西方街頭風,才成為摩登時尚的東西。所以,這個潮是一個國際大潮。你看現在,法國品牌也未必是法國人設計師啊,那也證明大家在共用人才和智慧,全球共“潮”,對吧。


而且,“潮”不是停留停滯的,一定要不斷進步的。“中國李寧”也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要不斷的追潮;和國際品牌一起,這是一種非常良性的競爭,市場開放帶來的效應,是跟世界接軌的結果。不是相互排斥。中國的消費者審美能力已大幅度被提升了 … 我個人期望新“國潮”有靈有魂、迎來百花齊放。

追求的是優秀。全世界什麼最好的東西,我想要,但你得好,而不是就基於產品或品牌的國籍。這個市場繼續在飛速進步。

問題4:

您覺得現在真正去追求這些東西的人群是不是發生了變化?尤其是現在年輕人,他們是“我喜歡這樣的生活品質,我就只追求它,不管我現在的消費能力能不能達到那個水準”,面對這樣子的(想法),我覺得可能是未來占大多數的這種市場。那您覺得從您的觀點來看,我們怎麼去擁抱這些?

你的看法,不可以由我來評論對錯;我也沒有答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個合理,國家領導也支持。關於追求時尚的度,當有一部分富有的人群帶領著社會變成很時尚的時候,社會整體積極向“尚” - 這個很重要,其實提升了普遍的時尚度,也潛移默化地幫助提升了中國年輕人在國際上的自信心啊。

現在,當大陸的青年下了飛機走在巴黎街頭、倫敦街頭、紐約街頭、東京街頭時,人們不會另眼相看,感覺異類吧。而40年前之前,這個做不到,人家老遠就看得出來了 “大陸代表團” 呢。時尚化後的產生的舉止自信,未必要穿金戴銀, 也可以裝束簡單 … 而高端時尚行業產生的帶領和影響,有很積極的意義。

問題5:

您在日常工作中,Branding和Marketing如果只能做一件事的話,你覺得那件事情是什麼?然後另外對於初創品牌不只是想要賣好貨,更想要把品牌建好的話,這樣的公司它的計畫路徑你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做任何事,我覺得熱情很重要。而說到做產品,很多人會太過注意了外型,而忽視了內在。我常說:branding跟做人很像,你父母給的你名字也是個品牌,你這一生就在做自我的branding,人家喜歡不喜歡你,接不接受你,看你怎麼做人;不光光一時一事,而是需要時間的積累和考驗。要做產品的品牌,品牌的建立應該在發生在後面;不要沒努力做好產品,就只想著要做品牌,因為品牌的地位需要好產品來形成,而不是先搞個所謂品牌,然後靠往裡面塞東西、虛填充。


很多偉大的品牌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不是倒過頭來先想好建立品牌光環。國際高端的著名品牌,不少都是創始人的真實姓名,是他們持續做出好的商品,持續贏得客戶,才成為了偉大的品牌。最終,客戶和消費者會很有辨識能力。


在互動環節之後,滬港青年會榮譽會長麥德銓,滬港青年會主席包鴻勳,寧波市海外青年英才創新創業協會執行會長朱海宏為吳越先生送上紀念小禮物,並合影留念

本次參加活動的各位會員合影留念

在活動結束後,意猶未盡的會員們又和Andrew,以及新交的朋友在現場熱烈交流了很久。

 

 



滬港青年會兩地同步舉辦滬港慈善健步行——獻禮20大 共慶回歸25
日期 :2022-11-19


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2019
日期 :2019-12-02



關於本會
本會架構
活動資訊
媒體報導
加入本會
友情連結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免責條款
隱私聲明
 
 
© Hong Kong-Shanghai Youth Association 滬港青年會. All Rights Reserved 2015